课程资源库
 

《污染控制工艺试验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日期:2021-06-24 浏览次数:

《污染控制工艺试验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污染控制工艺试验与课程设计/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Test and Course Design

课程代码:31120503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

学时:60  其中实践:36 学时  自学:24 学时

学分: 2 学分

承担单位: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开课周数:18          周学时:2

二、课程简介及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污染控制工艺试验与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是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污染控制中的处理工艺过程,掌握一般污染处理实验技能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学会设计实验和组织实验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水污染控制和大气污染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握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控制的专业理论知识、污染控制的原理。【毕业要求2 工程知识】

课程目标2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处理工艺过程、大气处理实验技能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和组织实验的方法,掌握数据处理方法【毕业要求3 问题分析】

课程目标3对污水厂的主体构筑物、辅助设施、计量设备及水厂总体规划、管道系统做到一般的技术设计深度,绘制规范的施工及大样图掌握污水厂设计的方法,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毕业要求4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课程目标4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进行工程设计计算、图纸绘制及编写技术文件的基本能力。【毕业要求5 研究】

课程目标5能够理解污染控制和治理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毕业要求8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课程目标6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及时了解污染控制的最新理论、技术及国际前沿动态。【毕业要求13 终身学习】

(三)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课程目标

支撑的毕业要求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1

2.学科素养

2.1 结合环境生态工程等专业知识,能够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知识运用到复杂环境生态工程问题的表述之中。

2.2 能够运用化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知识掌握复杂环境生态工程问题的基本原理。

课程目标2

3.问题分析

3.1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数学和化学知识对复杂环境生态工程领域的问题进行识别、表达。

课程目标3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4.1 能够针对复杂环境污染相关问题设计有效解决方案。

4.3 能够在污染物防治系统、设备或工艺流程设计中,运用先进生产、控制、分析检测等技术,体现创新意识,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能降耗。

课程目标4

5.研究

5.1 能够运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物的产生、降解和排放过程中系统、设备或工艺进行实验设计,具备一定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5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8.1 了解环境保护、管理、规划、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课程目标6

13.终身学习

13.1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了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3.2 依托现代信息工具和资源自我充实,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实验安排与课程教学目标关系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类型

项目性质

实验场所

学时

课程目标

1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设计性

必做

化学楼422

24

123456

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设计性

选做

化学楼422

24

123456

3

混凝实验

综合性

必做

化学楼422

4

12

4

活性炭吸附实验

综合性

必做

化学楼422

4

12

5

臭氧脱色

综合性

必做

化学楼422

4

12

合计

实验项目 5个,其中必做 4 个,选做 1 个。

四、实验项目(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实验一: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实验目的:将污水水质指标、污水处理理论、原理和工艺技术设计计算紧密结合,并对常见的处理工艺进行系统化介绍,使学生对不同水质的水处理理论及方法有全面整体的认识。

实验内容:根据任务书所给定的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设计一个小型污水处理厂中的某部分构筑物。

评价标准:能够理解和掌握水污染控制的具体工艺方法和实际应用,能进行水体环境污染的分析、水污染治理的规划设计和工程管理,以及开展水污染控制的科学研究,能够按照要求设计污水处理厂的构筑物。

实验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并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知识,大气污染气象学基础知识及污染物扩散的基础理论,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控制设备和典型工艺等。

实验内容:能按照设计任务书,顺利完成设计任务,设计任务完成后,学生要根据设计的全过程完成专业课程设计说明书、工程制图。按照一定格式写出设计计算书。

评价标准:能够系统了解并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知识,掌握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论、典型工艺以及控制设备的结构特征,了解学科领域的学术前沿,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工程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实验三:混凝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及混凝沉淀效果,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

实验内容:理解、掌握混凝机理,掌握混凝实验设计方法,掌握水样的最佳投药量确定方法,实验求出用于处理特定水质的混凝剂最佳pH值与最佳投入量。观察矾花的形成过程,根据实验结果掌握废水混凝沉降的影响因素。

评价标准:能够掌握混凝机理以及水样的投药量方法。

实验四:活性炭吸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加深理解活性炭吸附的基本原理,掌握用间歇式静态吸附法确定活性炭等温吸附式的方法。

实验内容:了解各种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了解活性炭吸附装置的安装及运行,本实验需要学生掌握活性炭的吸附原理,吸附曲线的绘制方法。

评价标准:能够掌握活性炭的吸附机理及其吸附装置的安装和使用。

实验五:臭氧脱色

实验目的:了解特性,掌握臭氧浓度测定方法,通过对染色废水的处理,了解臭氧处理工业废水的基本过程。

实验内容:了解臭氧制备的工艺流程及装置;测定染色废水用臭氧脱色的效果;考察水力停留时间(HRT)、臭氧投加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掌握臭氧发生器的操作方法和臭氧用于水处理的实验方法。

评价标准:能够掌握臭氧发生器的操作和臭氧用于水处理的实验方法。

 

五、主要仪器设备及软件

混凝试验搅拌机、数显调速多用振荡器和高级氧化催化法处理装置。

六、实验教学考核评价方式

(一)考核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

考核内容及占比(%

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设计成果(计算说明书、设计图纸)、实验报告:35

1.实验操作

2.团队汇报

12346

实验原理和技能的掌握:10

仪器的使用规范:10

实验纪律:5

1.课堂考勤

2.实验操作

3.课堂讨论

12

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20

1.实验报告

34

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的科研能力:20

1.课程设计

45

(二)成绩组成

1. 实验考核:实验成绩考核内容包括实验出勤、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等。成绩实行百分记分制。由每个实验开课教师负责最终评定。

2. 成绩构成:实验成绩=出勤10%+实验完成情况20%+实验报告70%

(三)评价标准

考勤:以教师点名为准,到课率95%以上为100分,不足的按比例扣减。

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

优秀(90分以上):操作认真、无误;遵守纪律;实验报告格式标准内容详实、语言规范;问题分析透彻、明了;对实验掌握好。

良好(80—89分):操作认真、无误;遵守纪律;实验报告格式标准、内容祥实、语言规范;问题分析比较透彻、;对实验掌握较好。

中等(70—79分):操作较认真、无误;较遵守纪律;实验报告符合要求、内容祥实;有问题分析;对实验掌握尚可。

合格(60—69分):操作基本认真;较遵守纪律;实验报告格及内容尚可;问题分析简单;对实验掌握一般。

不合格(60分以下):操作不认真;实验报告格及内容简单、语言规范;问题分析差;对实验掌握不好。

七、课程参考书及辅助学习资源

(一)建议使用教材

自编讲义。

(二)主要参考书

1. 成官文.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指导书.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2. 马广大.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三)辅助学习资源

1. 国家精品课程网http://www.jingpinke.com/

2. 中国大学MOOC(慕课) https://www.icourse163.org/

八、前序课程教学目标

1.《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水污染控制的具体工艺方法和实际应用。

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九、其它说明

制定人:谢丽华    职称:讲师      制定时间:20196

审订人:程国斌    职称:教授      审订时间:20196

审批人:贺国旭    职称:副教授    审批时间:20196

制定依据:依据2018年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

执行对象:从2019级学生开始执行。

版权所有  平顶山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您好,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