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库
 

《污染控制工艺设计》模块

发布日期:2021-06-24 浏览次数:

《污染控制工艺设计》模块教学大纲

一、模块基本信息

模块名称:污染控制工艺设计/Process Design for Pollution Control

模块编号:11

学时:225  其中讲授:80学时  实践:51 学时  自学:94学时  

学分:7.5学分

归属教研室:环境生态工程

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

二、模块简介及教学目标

(一)模块简介

污染控制工艺设计模块共7.5学分,其中,水污染控制工程3学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2学分,污染控制工艺试验与课程设计2学分、污染控制工艺设计竞赛0.5学分。能够针对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开发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该模块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群之一。

(二)模块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了解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现状,掌握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各种处理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工作原理、设计计算。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技术管理等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2能够针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开展污染工艺流程设计和计算,提出解决方案,在设计环保设备、工艺系统过程中能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能够将基础科学原理、工程知识应用于复杂环境问题研究。

教学目标3能够以可持续发展观点理解和评价环境问题的工程实践过程对环境、社会、生态等造成的影响;能够在团队中承担个体及负责人的角色;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关注环境工程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有不断学习的能力。

(三)模块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模块教学目标

模块支撑的毕业要求条目

模块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支撑本模块的子模块(课程)名称

教学目标1

2.工程知识

2.1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数学和化学知识对复杂环境生态工程领域的问题进行识别、表达。

2.2 能够运用化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知识掌握复杂环境生态工程问题的基本原理。

2.4 较好地掌握化学、生态学、环境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并用以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1.水污染控制工程

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3.污染控制实验与课程设计

4.污染控制工艺设计竞赛

教学目标2

3.问题分析

3.1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数学和化学知识对复杂环境生态工程领域的问题进行识别、表达。

1.水污染控制工程

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3.污染控制实验与课程设计

4.污染控制工艺设计竞赛

4.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4.1 能够针对复杂环境污染相关问题设计有效解决方案。

4.2 能够针对农牧、化工企业生产过程,设计、开发和选择适用于该过程所涉及的污染物分离、处理、排放等设备或工艺流程,正确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环境等因素,降低环境危害,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

4.3 能够在污染物防治的系统、设备或工艺流程设计中,运用先进生产、控制、分析检测等技术,体现创新意识,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能降耗。

1.水污染控制工程

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3.污染控制实验与课程设计

4.污染控制工艺设计竞赛

教学目标3

5.研究

5.1 能够运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物的产生、降解和排放过程中系统、设备或工艺进行实验设计,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5.3 能够运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物检测试验进行设备安装、操作及实验结果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1.水污染控制工程

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3.污染控制实验与课程设计

4.污染控制工艺设计竞赛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8.1 了解环境保护、管理、规划、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8.2 具有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树立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理解和评价环境生态工程实践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3.污染控制实验与课程设计

4.污染控制工艺设计竞赛

13.终身学习

13.1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了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3.2 依托现代信息工具和资源自我充实,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3.污染控制实验与课程设计

4.污染控制工艺设计竞赛

三、模块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

模块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

学习我国水和大气污染来源及控制,水和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水质和大气环境标准。了解我国水污染、大气污染现状。目前相关污染控制技术和发展趋势。掌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污染治理工艺过程与设备的理论,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

2

具备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工艺过程和设备设计的能力。能够针对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

3

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开发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四、子模块(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水污染控制工程

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污水物理、化学及生物处理工艺的基本概念及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水污染控制的具体工艺方法和实际应用,以期培养出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水环境保护人才。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学时:90    学分:3

(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讲述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论、典型工艺以及控制设备的结构特征及设备的设计计算,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学时:60    学分:2

(三)污染控制实验与课程设计

教学目标:加深对水污染控制原理和大气污染控制原理的理解,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处理工艺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水污染控制和大气污染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学时:60    学分:2

(四)污染控制工艺设计竞赛

教学目标:通过对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污染控制工艺设计制作的能力;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选拔创造条件。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学分:0.5

五、模块考核评价

(一)模块考核评价组成

教学内容及占比(%

考核评价方式

模块教学目标

水和大气污染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污染现状:10

主要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和危害:10

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25

1.课堂提问和讨论

2.作业

3.期末考试

4.答辩

5.图纸

6.案例分析

7.课堂考勤

1

掌握污染治理工艺过程、设备理论及结构特征和设计方法:30

能够针对复杂的环境问题开展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控制工艺流程设计和计算,提出问题解决方案:15

1.课堂提问和讨论

2.作业

3.实验报告

4.期末考试

5.团队合作

6.实验操作

7.课堂考勤

12

水和大气污染的综合研究:5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5

1.课堂提问和讨论

2.期末考试

3.团队合作

4.课堂考

5.设计说明书

3

(二)达成度评价标准

1. 子模块权重设置

水污染控制工程35%,大气污染控制工程35%,污染控制实验与课程设计,25%,污染控制工艺设计竞赛5%

2. 模块达成度计算方法

D=(W/R1×35%+A/R2×35%+PD/R2×25%+PDC/R2×5%

其中D为模块达成度;W为子模块1(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考核成绩某分数段的人数;A为子模块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考核成绩某分数段的人数;PD为子模块3(污染控制实验与课程设计)的考核成绩某分数段的人数;PDC为子模块4(污染控制实验与课程设计)的考核成绩某分数段的人数;R1R2R3R4分别为参加子模块1、子模块2、子模块3和子模块4考核的人数。

3. 评价标准

等级:优秀(D1)、良好(D2)、中等(D3)、及格(D4)和不及格(D5)。

D1=(W1/R1×35%+A1/R2×35%+PD1/R2×25%+PDC1/R2×5%

D2=(W2/R1×35%+A2/R2×35%+PD2/R2×25%+PDC2/R2×5%

D3=(W3/R1×35%+A3/R2×35%+PD3/R2×25%+PDC3/R2×5%

D4=(W4/R1×35%+A4/R2×35%+PD4/R2×25%+PDC4/R2×5%

D5=(W5/R1×35%+A5/R2×35%+PD5/R2×25%+PDC5/R2×5%

其中,W1A1PD1PDC1≥90分的人数,W2A2PD2PDC2[80-90)分的人数,W3A3PD3PDC3[70-80)分的人数,W4A4PD4PDC4[60-70)分的人数,W5A5PD5PDC5为<60分的人数。

六、模块学习资源

1. 国家精品课程网http://www.jingpinke.com/

2. 中国大学MOOC(慕课) https://www.icourse163.org/

七、说明

制定人:谢丽华    职称:讲师      制定时间:2019 6

审订人:程国斌    职称:教授      审订时间:2019 6 

审批人:贺国旭    职称:副教授    审批时间:2019 6

制定依据:依据2018年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

执行对象:从2019级学生开始执行。


版权所有  平顶山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您好,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