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课程代码:2112020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时:60 其中讲授:36学时 自学:24学时
学分:2 学分
课程承担单位: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名称:环境生态工程
课程所属模块:环境科学基础(编号: 08)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二、课程简介及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理论为基础,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导向,以整体论和综合性科学方法为指引,以化解环境危机为目标,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培养学生利用环境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环境质量进行调控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1:了解环境的发生和发展,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掌握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毕业要求2 工程知识】
课程目标2:了解主要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措施,了解环境管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等方法和技术。【毕业要求8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课程目标3: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发现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解决所发现问题的初步思路。【毕业要求3 问题分析】
课程目标4: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毕业要求7 工程与社会】
三、教学环境要求及主要教学手段方法
(一)教学环境要求
多媒体教室。
(二)主要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采用案例情景案例讨论教学与传统讲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授课。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课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环境不能协调发展往往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能够轻易获取全球各地最新环境问题事例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另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营造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3.教学方法
(1)课前引导,全面预习,查阅典型案例;
(2)讲授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引导讨论;
(3)案例讲解,情景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当代环境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危害,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
(4)通过课程作业、案例分析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伦理道德观。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情况
课程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支撑的课程目标 |
|
第一章 绪论 |
讲授法、讨论教学 |
课程目标1、4 |
|
第二章 大气环境 |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1、2、3 |
|
第三章 水体环境 |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1、2、3 |
|
第四章 土壤环境 |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1、2、3 |
|
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 |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1、2、3 |
|
第六章 物理环境 |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1、2 |
|
第七章 生物环境 |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1、2 |
|
第八章 环境管理 |
讲授法、讨论教学 |
课程目标2、3 |
|
第九章 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 |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2、3 |
|
第十章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讲授法、讨论教学 |
课程目标3、4 |
(二)教学安排
序号 |
章节名称 |
教与学内容 |
1 |
第一章 绪论 |
学习目标: 1.理解环境内涵,环境组成及其特性。 2.了解环境问题。 讲授内容:环境,环境的组成、特性。环境问题及其分类、发展、实质、特点及其启示。 自学要求:了解环境科学的发生和发展、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环境科学的主要内容和分科。 重点:理解并掌握环境及相关概念,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学时:3 学时 其中讲授:2 学时 自学:1 学时 |
2 |
第二章 大气环境 |
学习目标: 1.掌握大气污染理论基础。 2.了解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 讲授内容: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大气污染物及其分类,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及危害,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气象因子和下垫面的关系,影响大气污染的其他因素,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模式。 自学要求:理解大气的结构与组成,知道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了解大气污染控制与管理,了解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重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性质及危害,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与扩散。 难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与扩散。 学时:8 学时 其中讲授:5 学时 自学:3 学时 |
3 |
第三章 水体环境 |
学习目标: 1.掌握水体污染理论基础。 2.了解常用污水处理控制技术及系统。 讲授内容: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源与污染物,常用的水质评价指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与转化,水体自净作用与水环境容量,污染物在水中的运动特征,河流水体中污染物扩散的稳态解,河流水质模型。 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化学转化。 自学要求:了解天然水的组成、类型及其特点、性质,理解水循环机理。了解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熟悉污水的处理方法分类与污水处理系统,了解常用水污染控制技术。 重点: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与转化,河流水体中污染物扩散的稳态解,河流水质模型。 难点:河流水体中污染物扩散的稳态解、主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化学转化。 学时:8 学时 其中讲授:5 学时 自学:3 学时 |
4 |
第四章 土壤环境 |
学习目标: 1.掌握土壤污染理论基础。 2.了解常土壤理化性质。 3.了解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及管理。 讲授内容:土壤污染及其特点,土壤自净,土壤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转化,包括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对土壤的污染。土壤污染的控制与管理,土壤污染控制技术。 自学要求:了解土壤环境的形成,土壤水分、热量、空气等物理性质,了解土壤有机质、生物、养分迁移转化等生物化学性质。 重点:土壤自净,土壤污染物及其危害,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转化。 难点:土壤自净,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转化。 学时:8 学时 其中讲授:5 学时 自学:3 学时 |
5 |
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 |
学习目标: 1.掌握固体废物污染理论基础。 2.了解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讲授内容:城市生活垃圾与工业固体废物的产量与测算方法,固体废物产率统计分析法,减少固体废物产量的途径。固体废物控制的原则,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处置技术和资源化利用。 自学要求:掌握固体废物的来源、种类、特点,了解固体废物污染综合防治。 重点:固体废物的产量与测算方法,固体废物产率统计分析法。 学时:4 学时 其中讲授:3 学时 自学:1 学时 |
6 |
第六章 物理环境 |
学习目标: 1.掌握物理环境污染理论基础。 2.了解物理污染防治技术。 讲授内容:噪声及其来源,噪声的物理量度指标、危害和控制。 电磁辐射及其来源、危害和控制。 自学要求:了解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热污染、振动污染及其来源、危害。 重点:噪声的物理量度指标、危害和控制。 学时:3 学时 其中讲授:2 学时 自学:1 学时 |
7 |
第七章 生物环境 |
学习目标: 1. 掌握生物环境理论基础。 讲授内容: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污染及其来源,生物污染的危害和控制。 自学要求:掌握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理解生态平衡内涵,知道保持、破环生态平衡因素,了解生态平衡的恢复与重建,了解应用生态学及其应用,如生物监测、生物防治、生态规划、生物修复。了解食品污染及其来源、食品污染控制。 重点: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生物污染。 难点:生物多样性、生物污染。 学时:8 学时 其中讲授:4 学时 自学:4 学时 |
8 |
第八章 环境管理 |
学习目标: 1. 掌握环境管理方法、理论。 讲授内容: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集中控制、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境标准的内涵、特点、作用和体系与管理体制。 自学要求:掌握环境管理的含义和内容,了解环境保护法的定义、目的、任务、基本原则和法律体系。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环境标准。 重点: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环境标准。 学时:8 学时 其中讲授:4 学时 自学:4 学时 |
9 |
第九章 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 |
学习目标: 1. 掌握环境监测、评价、规划理论基础。 讲授内容:环境监测的要求、技术与方法,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环境规划的分类、原则与方法。 自学要求: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掌握环境评价及其分类,掌握环境规划的内涵及作用。 重点: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方法。 难点: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方法。 学时:6 学时 其中讲授:4 学时 自学:2 学时 |
10 |
第十章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学习目标: 1. 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 2. 熟悉中国及全球主要环境问题。 讲授内容:全球环境变化、中国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内涵,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学要求:掌握生态文明内涵,熟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以及实践。 重点:全球环境变化、中国主要环境问题。 学时:4 学时 其中讲授:2学时 自学:2学时 |
五、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及能力考核标准
(一)考核评价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考核内容及占比(%) |
考核评价方式 |
课程目标 |
1.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水平:10 2.主要环境要素的污染问题:20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20 |
1.课堂测试 2.线上测试 3.作业 4.期末考试 |
1 |
1.主要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技术知识:10 2.环境管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等方法和技术:10 |
1.课堂讨论 2.线上测试、讨论 3.作业 4.期末考试 |
2 |
1.发现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10 2.解决所发现问题的思路:10 |
1.课堂讨论 2.线上测试、讨论 3.案例分析 4.期末考试 |
3 |
1.环保意识,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理念:5 2.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5 |
1.课堂表现 2.课堂讨论 3.期末考试 |
4 |
(二)课程成绩构成
综合成绩=过程考核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
过程考核成绩由网络教学平台统计取得,由平台任务完成情况、访问次数、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在线阶段性考试、签到等学习活动组成。
考核方法 |
考核内容 |
百分比 |
备注 |
平时考核 |
考勤 |
5% |
过程考核 |
纪律 |
5% |
||
网络课程、作业、课堂讨论等 |
30% |
||
期末考试 |
课程全部内容,闭卷考试 |
60% |
期末考核 |
(三)能力考核标准
(1)考勤:考勤以在线统计数和教师点名为准,到课率95%以上为100分,不足的按比例扣减。
(2)纪律:
良好(80分以上):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及自学任务。
中等(60分—80分):遵守课堂纪律,能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及自学任务。
较差(60分以下):有违反课堂纪律现象,不能有效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及自学任务。
(3)网络课程、作业、课堂讨论等:
优秀(90分以上):在线学习频次高、课程资源学习时间长,主动发起、参与在线讨论,高质量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主动发起、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良好(80分—89分):在线学习频次高、课程资源学习时间长,积极参与在线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见解。
中等(70分—79分):在线学习频次较高、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学习时间,参与在线讨论较少,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能够参与课堂讨论。
合格(60分—69分):在线学习频次较低、课程资源学习时间短,很少参与在线讨论,部分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参与课堂讨论较少。
不合格(60分以下):很少访问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基本不参与在线讨论,不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不参与课堂讨论。
(4)期末考试评分标准:满分100分,评价依据为试卷、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90分以上为优秀,80分—89分为良好,70分—79分为中等,60分—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六、课程参考书及辅助学习资源
(一)建议使用教材
1. 方淑荣, 姚红.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年.
(二)主要参考书
1. 仝川.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年.
2. 杨志峰, 刘静玲. 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三)辅助学习资源
环境学导论. 主讲: 张秀霞, 中国石油大学.
http://www.1ketang.com/course/1034.html
七、前序课程开设应达到教学目标
《自然地理学》教学目标:掌握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机制。
八、其他说明
制定人:程立平 职称:副教授 制定时间:2019年6月
审订人:程国斌 职称:教授 审订时间:2019年6月
审批人:贺国旭 职称:副教授 审批时间:2019年6月
制定依据:依据2018年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
执行对象:从2019级学生开始执行。
版权所有 平顶山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您好,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