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库
 

《环境科学基础》模块教学大纲

发布日期:2021-06-24 浏览次数:

《环境科学基础》模块教学大纲

一、模块基本信息

模块名称:环境科学基础/Foundation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模块编号:08

学时:150  其中讲授:74学时  实践:10学时  自学:66学时

学分:5学分

归属教研室:环境生态工程

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

二、模块简介及教学目标

(一)模块简介

环境科学基础模块共5学分,其中环境科学概论2学分,自然地理学3学分。学生通过学习环境科学和自然地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确立地理环境整体性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具备分析人类活动影响下环境要素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的能力,能够就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提出对策,并能全面认识当代环境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思路,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二)模块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掌握主要环境要素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圈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与变化;掌握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原因;掌握污染物在主要环境要素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初步掌握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教学目标2掌握基本的实践调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环境整体性揭示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具备发现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对当代环境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思路有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3具备人地和谐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理解和评价生态环境建设对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踏实的工作作风。

(三)模块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

模块教学目标

模块支撑的毕业要求条目

模块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支撑本模块的子模块(课程)名称

教学目标1

2.工程知识

2.2能够运用化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知识掌握复杂环境生态工程问题的基本原理。

1.环境科学概论

2.自然地理学

教学目标2

3.问题分析

3.2具备扎实的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物质分析与计算能力,研究生物间、环境因子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的联系及协同演变机理。

1.环境科学概论

2.自然地理学

教学目标3

7.工程与社会

7.2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工程实践活动的始终。

1.环境科学概论

8.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8.1了解环境保护、管理、规划、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8.2具有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树立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理解和评价环境生态工程实践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环境科学概论

2.自然地理学

三、模块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

模块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

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主要环境要素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圈的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与变化;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原因;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初步掌握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和新成果。

2

基本的地理学调查方法,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发现与分析;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环境问题的发现与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3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

四、子模块(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自然地理学

教学目标:该课程从地球表层系统学的角度,阐述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途径和机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确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理念,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学时:90    学分:3  

(二)环境科学概论

教学目标: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阐明以环境科学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使学生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有全面的掌握。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    学时:60    学分:2

五、模块考核评价

(一)模块考核评价组成

教学内容及占比(%

考核评价方式

模块教学目标

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主要环境要素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圈的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与变化:30

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原因;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初步掌握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25

1.课堂测试

2.线上测试、讨论

3.作业

4.期末考试

1

基本的地理学调查方法,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发现与分析:10

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10

环境问题的发现与分析,及其解决思路:10

1.课堂讨论

2.线上测试、讨论

3.作业、实验报告

4.期末考试

2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5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5

生态系统与生态文明:5

1.课堂表现

2.课堂讨论

3.期末考试

3

(二)达成度评价标准

1. 达成度分值D=自然地理学分值*50%+环境科学概论分值*50%

2. 标准

优良率=D≥80人数/班级总人数)*100%

合格率=80>D60人数/班级总人数)*100%

优良:

1)熟练掌握环境科学基础模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清晰认识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原因;熟练掌握污染物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掌握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熟练掌握基本的实践调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当代环境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思路有全面的认识。

3)明确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具备人地和谐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理解和评价生态环境建设对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合格

1)基本掌握环境科学基础模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认识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原因;基本掌握污染物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基本掌握基本的实践调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当代环境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思路有一定的认识。

3)明确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具备人地和谐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理解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认识生态环境建设对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六、模块学习资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

国家颁布的有关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要素的法律、条例。

七、说明

制定人:程立平    职称:副教授    制定时间:20196

审订人:程国斌    职称:教授      审订时间:20196

审批人:贺国旭    职称:副教授    审批时间:20196

制定依据:依据2018年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

执行对象:从2019级学生开始执行。


版权所有  平顶山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您好,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