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库
 

《大学化学(一)》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日期:2021-06-24 浏览次数:

大学化学(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一)/College Chemistry1

课程代码:2112010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时:90  其中讲授:48学时  自学:42学时

学分:3学分

承担单位: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

所属模块:化学基础模块(编号:07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二、课程简介及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大学化学(一)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课程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和溶液化学理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代化学学科的框架,能够用化学的观点分析工程技术和社会现象的有关问题。化学与材料、能源和环境等社会热点的学习,了解社会的需求和科技发展,能够初步采用化学方法思考和解决生产发展和社会资源、环境等问题。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1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必要的化学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的必备的化学知识。【毕业要求2 工程知识】

课程目标2结合所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原理,采用化学的观点分析工程技术和社会现象中的有关问题。【毕业要求3 问题分析】

课程目标3树立正确的社会观,明白个人在自然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人文涵养和社会责任感,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伤害,实现生态文明和人类幸福。【毕业要求9 思想素质和职业规范】

课程目标4通过课题讨论和团队汇报等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爱互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毕业要求10 个人与团队】

课程目标5初步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通过查阅社会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环境、能源、材料等社会热点问题,追踪社会前沿,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培养尽快融入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毕业要求6 使用现代工具】

、教学环境要求及主要教学手段方法

(一)教学环境要求

本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室授课。

(二)主要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课前线上预习、课堂讲授教学、课后线上反馈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环节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和小组讨论教学。在教学中,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教师讲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可以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定位,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评价。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情况

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支撑的课程目标



绪论

讲授法、案例教学

课程目标 1234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课程目标 124


第二章 溶液与离子平衡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课程目标 124


第三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讲授法、案例教学

课程目标 1345


第四章 金属元素与金属材料

讲授法、案例教学

课程目标145


第五章 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材料

讲授法、案例教学

课程目标 145


第六章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高分子材料

讲授法、案例教学

课程目标145


第七章 化学与能源

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课程目标1345


第八章 化学与环境保护

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课程目标1345


第九章 化学与生活

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课程目标14


复习

讲授法、模拟考试

课程目标1


(二)教学安排

章节

序号

章节名称

教与学内容

1

绪论

学习目标:

1. 明白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中心地位。

2. 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发展、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问题。

3. 掌握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

4. 了解大学化学的知识树。

讲授内容:化学的研究对象;简述化学的发展史;大学化学的基础内容。

自学要求: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化学的内涵;了解化学的内涵和发展史;激发学生和爱国热情和化学情怀。

重点:化学的内涵、地位和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

难点:化学的内涵、地位和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

学时:4 学时  其中讲授:2学时  自学:2学时

2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学习目标:

1. 能够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2. 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3. 掌握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和平衡常数的计算。

4. 了解化学反应的动力学。

5. 利用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分析工程技术的实际问题。

6. 利用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设计、优化工程技术问题。

讲授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衡。

自学要求: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反应动力学。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计算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了解影响反应动力学的因素。

重点:化学的反应热效应、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平衡常数的计算)。

难点:化学的反应热效应、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平衡常数的计算)。

学时:15 学时  其中讲授:9学时  自学:6学时

3

第二章

溶液与离子平衡

学习目标:

1. 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定义和计算。

2. 掌握酸碱的定义和酸碱平衡;溶度积和沉淀溶解平衡;形成常数和配位平衡。

3. 了解胶体的基础知识。

4. 通过学习溶液和离子平衡等相关知识,指导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

5. 通过溶液的离子平衡,分析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现象。

讲授内容:稀溶液的依数性定义和规律公式;酸碱平衡和缓冲溶液;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规则;配位平衡和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自学要求:了解酸碱质子理论;溶度积和沉淀溶解平衡;胶体的基础知识。计算稀溶液的熔点、沸点和蒸汽压并利用依数性分析自然现象的内在科学道理;酸碱平衡和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并了解缓冲溶液在工、农、医、药的应用;沉淀平衡;配位平衡及在生产实践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等。

重点:稀溶液的依数性规律及计算;酸碱平衡、沉淀平衡和配位平衡基本知识;缓冲溶液和溶度积规则。

难点:稀溶液的依数性规律和计算;酸碱平衡、沉淀平衡和配位平衡基本知识;缓冲溶液和溶度积规则。

学时:15 学时  其中讲授:9学时  自学:6学时

4

第三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学习目标:

1. 掌握原电池的基本构造元素和电极的电极反应。

2. 掌握标准电极和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

3. 正确运用电极电势:计算电池的电动势;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判断氧化反应进行的程度。

4. 了解电解和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讲授内容:电极的电极反应;标准电极和标准电极电势;用能斯特方程;电极电势的四大应用。

自学要求:原电池的基本构造元素;电解和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掌握原电池的构造和电极反应;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四大应用;了解电解与金属腐蚀与防护;对生活用品的合理使用和回收。

重点: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极电势的四大应用。

难点: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极电势的四大应用。

学时:12 学时  其中讲授:6学时  自学:6学时

5

第四章

金属元素与金属材料

学习目标:

1. 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分类。

2. 掌握金属与氧气、酸碱、水和金属间的置换反应。

3. 过渡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水合离子的颜色。

讲授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过渡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自学要求: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分类;掌握过渡金属元素水合离子的颜色。自学金属和过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分类,掌握金属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充分认识金属材料的魅力和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怀。

重点:金属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学时:10 学时  其中讲授:5学时  自学:5学时

6

第五章

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材料

学习目标:

1. 了解非金属的物理性质。

2. 重点掌握非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金属的作用;O2(空气)的作用;与水的作用;与酸碱的作用。

3. 掌握重要的非金属化合物。

4. 了解耐火、保温与陶瓷材料。

5. 了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讲授内容:非金属的化学性质;重要的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自学要求:了解非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耐火、保温与陶瓷材料;了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自学非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掌握非金属的化学性质和几种重要的非金属化合物;了解几种新型非金属材料;充分认识金属材料魅力和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怀。

重点:金属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学时:10 学时  其中讲授:5学时  自学:5学时

7

第六章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高分子材料

学习目标:

1. 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和结构。

2. 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3. 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

4. 了解几种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讲授内容: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和结构;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

自学要求:高分子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了解几种高分子材料。自学几种特征的高分子材料;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和组成、结构;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充分认识高分子材料魅力和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怀。

重点: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组成、结构和性能。

难点: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组成、结构和性能。

学时:6 学时  其中讲授:3学时  自学:3学时

8

第七章

化学与能源

学习目标:

1. 掌握能源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燃料的分类与组成和燃料发热量的指标-发热量(heating   quantity)。

3. 了解几种传统的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4. 了解几种化学能源:原电池、蓄电池、燃料电池和手机锂电池的工作原理。

5. 重点掌握氢能、核能和太阳能几种新能源的利用前景和现状。

6.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认同新能源,并持续关注。

讲授内容:能源的概念和分类;燃料的分类与组成和燃料发热量的指标-发热量(heating   quantity);氢能、核能和太阳能几种新能源的利用前景和现状。

自学要求: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燃料;了解原电池、蓄电池、燃料电池和手机锂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能源的概念和分类,燃料的定义和各个燃料发热量的确定;了解几种传统燃料;了解化学能源的工作原理;重点掌握新能源的相关内容;认识几种绿色清洁能源。

重点掌握能源的概念和分类,燃料的定义和各个燃料发热量;氢能、核能和太阳能几种新能源的利用前景和现状。

难点:氢能、核能和太阳能几种新能源的利用前景和现状。

学时:6 学时  其中讲授:3学时  自学:3学时

9

第八章

化学与环境保护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掌握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失调和环境的自净能力等几个基本概念。

2. 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掌握大气污染主要的污染物,了解主要的大气污染现象及大气污染物的主要防治办法。

3. 了解水污染的概念,掌握水污染的主要现象及防治办法。

4. 了解土壤污染的概念,掌握土壤污染的主要现象及防治办法。

5. 从价值观态度和价值观上,保护环境,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

讲授内容:掌握大气污染主要的污染物;了解主要的大气污染现象及大气污染物的主要防治办法;掌握水污染的主要现象及防治办法;掌握土壤污染的主要现象及防治办法。

自学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失调和环境的自净能力等几个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概念。理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掌握三大污染的概念、现象和防治办法;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树立起保护环境意识,热爱生态和谐。

重点: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三大污染的概念、现象和防治办法。

难点:三大污染的概念、现象和防治办法。

学时:6 学时  其中讲授:3学时  自学:3学时

10

第九章

化学与生活

学习目标:

1. 掌握营养学的概念和六大分类营养素。

2. 掌握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营养素的相关内容和作用。

3. 掌握中国居民营养膳食金字塔。

4. 了解安全用药相关知识。

讲授内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营养素的相关内容和作用;中国居民营养膳食金字塔。

自学要求了解掌握营养学的概念和六大分类营养素;安全用药相关知识。掌握营养学的概念、六大营养素和中国居民膳食金字塔,指导饮食中注意搭配和营养均衡;了解安全用药基本常识,并谨慎用药,避免滥用药物。

重点掌握营养学的概念、六大营养素和中国居民膳食金字塔;了解安全用药基本常识。

难点:食物营养搭配和用药常识。

学时:6 学时  其中讲授:3学时  自学:3学时

五、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及能力考核标准

(一)考核评价方式与课程目标关系

考核内容及占比(%

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1.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基础知识:15

2. 溶液与离子平衡的基础知识:15

3. 非金属材料与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基础知识:15

1. 课前预习

2. 课堂提问、讨论

3. 作业

4. 期末考试

1

1. 运用化学原理分析并解决化学工程问题能力:15

1. 课堂讨论

2. 课堂提问

3. 期末考试

2

1. 化学角度分析能源问题: 10

2. 化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  10

3. 化学与生活,合理营养饮食和科学用药  10

1. 课堂提问

2. 课堂讨论

3. 作业

4. 期末考试

23

1. 团队合作进行文献调研、小组讨论的能力:10

1. 团队合作

2. 案例分析

3. 课堂讨论

45

(二)课程成绩构成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线上形成性评价成绩和线下终结性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综合成绩=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40%

线上形成性评价成绩由线上平台统计取得,线上成绩由线上任务完成情况、访问次数、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在线阶段性考试、签到、PBL、小设计等学习活动组成。

考核方法

考核内容及方式

百分比

平时考核

考勤

10 %

网络课程(访问频次 课程资源学习 在线讨论)

在线作业

20 %

课堂表现(课堂纪律 讨论 提问)

10%

期末考核

闭卷考试

60       

(三)能力考核标准

1)期末考试评分标准:满分100分,评价依据为试卷、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2)平时成绩评分标准

  考勤:以在线统计数和教师点名为准,到课率95%以上为100分,不足的按比例扣减。

  网络课程和在线作业

优秀(90分以上):在线学习频次高、课程资源学习时间长,主动发起、参与在线讨论,高质量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

良好(80—89分):在线学习频次高、课程资源学习时间长,积极参与在线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

中等(70—79分):在线学习频次较高、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学习时间,参与在线讨论较少,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

合格(60—69分):在线学习频次较低、课程资源学习时间短,很少参与在线讨论,部分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

不合格(60分以下):很少访问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基本不参与在线讨论,不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

  课堂表现

优秀(90分以上):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任务,能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课堂提问回答准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良好(80—89分):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任务,课堂提问回答准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中等(70—79分):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任务,课堂提问回答基本准确,参与课堂讨论。

合格(60—69分):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充分,课堂提问回答不够准确,能够参与课堂讨论但不够积极。

不合格(60分以下):有违反课堂纪律现象,不能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任务,课堂提问回答不准确,很少参与课堂讨论。

六、课程参考书及辅助学习资源

(一)建议使用教材

1. 曲保中. 新大学化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2. 傅献彩. 大学化学(上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二)主要参考书

1. 华彤文. 普通化学原理(第三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教研室. 无机化学(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申泮文. 近代化学导论(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 普通化学(第五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 武汉大学. 分析化学(第五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6. 甘孟瑜. 大学化学习题集(第三版).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7. 曾政权. 大学化学(第三版).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8. 黄如丹. 新大学化学学习导引(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三)辅助学习资源

1. 爱课程:大学化学,重庆大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http://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092.html

2. 爱课程:工科大学化学,中南大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http://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6815.html

3. 爱课程:大学化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http://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921.html

4. 爱课程:大学化学基础,湘潭大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http://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3758.html

七、前序课程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教学目标: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八、其他说明

制定人:张立会    职称:讲师      制定时间:20196

王亚波    职称:讲师      审订时间:20196

审订人:王健胜    职称:副教授    审订时间:20196

审批人:贺国旭    职称:副教授    审批时间:20196

制定依据:依据2018年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

执行对象:从2019级学生开始执行。


版权所有  平顶山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您好,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