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一)/College Chemistry(1)
课程代码:2112010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时:90 其中讲授:48学时 自学:42学时
学分:3学分
承担单位: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专业
所属模块:化学基础模块(编号:07)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二、课程简介及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大学化学(一)》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课程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和溶液化学理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代化学学科的框架,能够用化学的观点分析工程技术和社会现象的有关问题。化学与材料、能源和环境等社会热点的学习,了解社会的需求和科技发展,能够初步采用化学方法思考和解决生产发展和社会资源、环境等问题。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1:了解近代化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必要的化学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的必备的化学知识。【毕业要求2 工程知识】
课程目标2:结合所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原理,采用化学的观点分析工程技术和社会现象中的有关问题。【毕业要求3 问题分析】
课程目标3:树立正确的社会观,明白个人在自然和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人文涵养和社会责任感,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伤害,实现生态文明和人类幸福。【毕业要求9 思想素质和职业规范】
课程目标4:通过课题讨论和团队汇报等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爱互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毕业要求10 个人与团队】
课程目标5:初步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通过查阅社会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环境、能源、材料等社会热点问题,追踪社会前沿,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培养尽快融入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毕业要求6 使用现代工具】
三、教学环境要求及主要教学手段方法
(一)教学环境要求
本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室授课。
(二)主要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课前线上预习、课堂讲授教学、课后线上反馈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环节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和小组讨论教学。在教学中,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教师讲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可以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定位,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评价。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情况
课程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支撑的课程目标 |
|
绪论 |
讲授法、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 1、2、3、4 |
|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 1、2、4 |
|
第二章 溶液与离子平衡 |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 1、2、4 |
|
第三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
讲授法、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 1、3、4、5 |
|
第四章 金属元素与金属材料 |
讲授法、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1、4、5 |
|
第五章 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材料 |
讲授法、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 1、4、5 |
|
第六章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高分子材料 |
讲授法、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1、4、5 |
|
第七章 化学与能源 |
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1、3、4、5 |
|
第八章 化学与环境保护 |
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1、3、4、5 |
|
第九章 化学与生活 |
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1、4 |
|
复习 |
讲授法、模拟考试 |
课程目标1 |
(二)教学安排
章节 序号 |
章节名称 |
教与学内容 |
1 |
绪论 |
学习目标: 1. 明白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中心地位。 2. 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发展、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问题。 3. 掌握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 4. 了解大学化学的知识树。 讲授内容:化学的研究对象;简述化学的发展史;大学化学的基础内容。 自学要求: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化学的内涵;了解化学的内涵和发展史;激发学生和爱国热情和化学情怀。 重点:化学的内涵、地位和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 难点:化学的内涵、地位和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 学时:4 学时 其中讲授:2学时 自学:2学时 |
2 |
第一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
学习目标: 1. 能够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2. 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3. 掌握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和平衡常数的计算。 4. 了解化学反应的动力学。 5. 利用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分析工程技术的实际问题。 6. 利用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设计、优化工程技术问题。 讲授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衡。 自学要求: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概念;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反应动力学。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计算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了解影响反应动力学的因素。 重点:化学的反应热效应、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平衡常数的计算)。 难点:化学的反应热效应、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平衡常数的计算)。 学时:15 学时 其中讲授:9学时 自学:6学时 |
3 |
第二章 溶液与离子平衡 |
学习目标: 1. 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定义和计算。 2. 掌握酸碱的定义和酸碱平衡;溶度积和沉淀溶解平衡;形成常数和配位平衡。 3. 了解胶体的基础知识。 4. 通过学习溶液和离子平衡等相关知识,指导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 5. 通过溶液的离子平衡,分析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现象。 讲授内容:稀溶液的依数性定义和规律公式;酸碱平衡和缓冲溶液;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规则;配位平衡和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自学要求:了解酸碱质子理论;溶度积和沉淀溶解平衡;胶体的基础知识。计算稀溶液的熔点、沸点和蒸汽压并利用依数性分析自然现象的内在科学道理;酸碱平衡和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并了解缓冲溶液在工、农、医、药的应用;沉淀平衡;配位平衡及在生产实践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等。 重点:稀溶液的依数性规律及计算;酸碱平衡、沉淀平衡和配位平衡基本知识;缓冲溶液和溶度积规则。 难点:稀溶液的依数性规律和计算;酸碱平衡、沉淀平衡和配位平衡基本知识;缓冲溶液和溶度积规则。 学时:15 学时 其中讲授:9学时 自学:6学时 |
4 |
第三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
学习目标: 1. 掌握原电池的基本构造元素和电极的电极反应。 2. 掌握标准电极和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 3. 正确运用电极电势:①计算电池的电动势;②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③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④判断氧化反应进行的程度。 4. 了解电解和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讲授内容:电极的电极反应;标准电极和标准电极电势;用能斯特方程;电极电势的四大应用。 自学要求:原电池的基本构造元素;电解和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掌握原电池的构造和电极反应;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四大应用;了解电解与金属腐蚀与防护;对生活用品的合理使用和回收。 重点: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极电势的四大应用。 难点: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极电势的四大应用。 学时:12 学时 其中讲授:6学时 自学:6学时 |
5 |
第四章 金属元素与金属材料 |
学习目标: 1. 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分类。 2. 掌握金属与氧气、酸碱、水和金属间的置换反应。 3. 过渡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水合离子的颜色。 讲授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过渡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自学要求: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分类;掌握过渡金属元素水合离子的颜色。自学金属和过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分类,掌握金属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充分认识金属材料的魅力和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怀。 重点:金属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学时:10 学时 其中讲授:5学时 自学:5学时 |
6 |
第五章 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材料 |
学习目标: 1. 了解非金属的物理性质。 2. 重点掌握非金属的化学性质:①与金属的作用;②与O2(空气)的作用;③与水的作用;④与酸碱的作用。 3. 掌握重要的非金属化合物。 4. 了解耐火、保温与陶瓷材料。 5. 了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讲授内容:非金属的化学性质;重要的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自学要求:了解非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耐火、保温与陶瓷材料;了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自学非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掌握非金属的化学性质和几种重要的非金属化合物;了解几种新型非金属材料;充分认识金属材料魅力和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怀。 重点:金属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学时:10 学时 其中讲授:5学时 自学:5学时 |
7 |
第六章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高分子材料 |
学习目标: 1. 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和结构。 2. 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3. 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 4. 了解几种高分子材料:①塑料;②合成橡胶;③合成纤维。 讲授内容: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和结构;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 自学要求:高分子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了解几种高分子材料。自学几种特征的高分子材料;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和组成、结构;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充分认识高分子材料魅力和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化学情怀。 重点: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组成、结构和性能。 难点: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组成、结构和性能。 学时:6 学时 其中讲授:3学时 自学:3学时 |
8 |
第七章 化学与能源 |
学习目标: 1. 掌握能源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燃料的分类与组成和燃料发热量的指标-发热量(heating quantity)。 3. 了解几种传统的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4. 了解几种化学能源:原电池、蓄电池、燃料电池和手机锂电池的工作原理。 5. 重点掌握氢能、核能和太阳能几种新能源的利用前景和现状。 6.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认同新能源,并持续关注。 讲授内容:能源的概念和分类;燃料的分类与组成和燃料发热量的指标-发热量(heating quantity);氢能、核能和太阳能几种新能源的利用前景和现状。 自学要求: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燃料;了解原电池、蓄电池、燃料电池和手机锂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能源的概念和分类,燃料的定义和各个燃料发热量的确定;了解几种传统燃料;了解化学能源的工作原理;重点掌握新能源的相关内容;认识几种绿色清洁能源。 重点:掌握能源的概念和分类,燃料的定义和各个燃料发热量;氢能、核能和太阳能几种新能源的利用前景和现状。 难点:氢能、核能和太阳能几种新能源的利用前景和现状。 学时:6 学时 其中讲授:3学时 自学:3学时 |
9 |
第八章 化学与环境保护 |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掌握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失调和环境的自净能力等几个基本概念。 2. 了解大气污染的概念,掌握大气污染主要的污染物,了解主要的大气污染现象及大气污染物的主要防治办法。 3. 了解水污染的概念,掌握水污染的主要现象及防治办法。 4. 了解土壤污染的概念,掌握土壤污染的主要现象及防治办法。 5. 从价值观态度和价值观上,保护环境,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 讲授内容:掌握大气污染主要的污染物;了解主要的大气污染现象及大气污染物的主要防治办法;掌握水污染的主要现象及防治办法;掌握土壤污染的主要现象及防治办法。 自学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失调和环境的自净能力等几个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概念。理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掌握三大污染的概念、现象和防治办法;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树立起保护环境意识,热爱生态和谐。 重点: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三大污染的概念、现象和防治办法。 难点:三大污染的概念、现象和防治办法。 学时:6 学时 其中讲授:3学时 自学:3学时 |
10 |
第九章 化学与生活 |
学习目标: 1. 掌握营养学的概念和六大分类营养素。 2. 掌握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营养素的相关内容和作用。 3. 掌握中国居民营养膳食金字塔。 4. 了解安全用药相关知识。 讲授内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营养素的相关内容和作用;中国居民营养膳食金字塔。 自学要求:了解掌握营养学的概念和六大分类营养素;安全用药相关知识。掌握营养学的概念、六大营养素和中国居民膳食金字塔,指导饮食中注意搭配和营养均衡;了解安全用药基本常识,并谨慎用药,避免滥用药物。 重点:掌握营养学的概念、六大营养素和中国居民膳食金字塔;了解安全用药基本常识。 难点:食物营养搭配和用药常识。 学时:6 学时 其中讲授:3学时 自学:3学时 |
五、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及能力考核标准
(一)考核评价方式与课程目标关系
考核内容及占比(%) |
考核评价方式 |
课程目标 |
1.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基础知识:15 2. 溶液与离子平衡的基础知识:15 3. 非金属材料与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基础知识:15 |
1. 课前预习 2. 课堂提问、讨论 3. 作业 4. 期末考试 |
1 |
1. 运用化学原理分析并解决化学工程问题能力:15 |
1. 课堂讨论 2. 课堂提问 3. 期末考试 |
2 |
1. 化学角度分析能源问题: 10 2. 化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 10 3. 化学与生活,合理营养饮食和科学用药 10 |
1. 课堂提问 2. 课堂讨论 3. 作业 4. 期末考试 |
2、3 |
1. 团队合作进行文献调研、小组讨论的能力:10 |
1. 团队合作 2. 案例分析 3. 课堂讨论 |
4、5 |
(二)课程成绩构成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线上形成性评价成绩和线下终结性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综合成绩=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40%。
线上形成性评价成绩由线上平台统计取得,线上成绩由线上任务完成情况、访问次数、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在线阶段性考试、签到、PBL、小设计等学习活动组成。
考核方法 |
考核内容及方式 |
百分比 |
平时考核 |
考勤 |
10 % |
网络课程(访问频次 课程资源学习 在线讨论) 在线作业 |
20 % |
|
课堂表现(课堂纪律 讨论 提问) |
10% |
|
期末考核 |
闭卷考试 |
60 |
(三)能力考核标准
(1)期末考试评分标准:满分100分,评价依据为试卷、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90分以上为优秀,80分—89分为良好,70分—79分为中等,60分—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2)平时成绩评分标准
① 考勤:以在线统计数和教师点名为准,到课率95%以上为100分,不足的按比例扣减。
② 网络课程和在线作业
优秀(90分以上):在线学习频次高、课程资源学习时间长,主动发起、参与在线讨论,高质量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
良好(80分—89分):在线学习频次高、课程资源学习时间长,积极参与在线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
中等(70分—79分):在线学习频次较高、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学习时间,参与在线讨论较少,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
合格(60分—69分):在线学习频次较低、课程资源学习时间短,很少参与在线讨论,部分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
不合格(60分以下):很少访问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基本不参与在线讨论,不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在线作业。
③ 课堂表现
优秀(90分以上):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任务,能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课堂提问回答准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良好(80分—89分):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任务,课堂提问回答准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中等(70分—79分):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任务,课堂提问回答基本准确,参与课堂讨论。
合格(60分—69分):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充分,课堂提问回答不够准确,能够参与课堂讨论但不够积极。
不合格(60分以下):有违反课堂纪律现象,不能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任务,课堂提问回答不准确,很少参与课堂讨论。
六、课程参考书及辅助学习资源
(一)建议使用教材
1. 曲保中. 新大学化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年.
2. 傅献彩. 大学化学(上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二)主要参考书
1. 华彤文. 普通化学原理(第三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 北京师范大学无机教研室. 无机化学(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3. 申泮文. 近代化学导论(第二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4.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 普通化学(第五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5. 武汉大学. 分析化学(第五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6. 甘孟瑜. 大学化学习题集(第三版).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年.
7. 曾政权. 大学化学(第三版).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年.
8. 黄如丹. 新大学化学学习导引(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年.
(三)辅助学习资源
1. 爱课程:大学化学,重庆大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http://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092.html
2. 爱课程:工科大学化学,中南大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http://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6815.html
3. 爱课程:大学化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http://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2921.html
4. 爱课程:大学化学基础,湘潭大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http://www.icourses.cn/sCourse/course_3758.html
七、前序课程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教学目标: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八、其他说明
制定人:张立会 职称:讲师 制定时间:2019年6月
王亚波 职称:讲师 审订时间:2019年6月
审订人:王健胜 职称:副教授 审订时间:2019年6月
审批人:贺国旭 职称:副教授 审批时间:2019年6月
制定依据:依据2018年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
执行对象:从2019级学生开始执行。
版权所有 平顶山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您好,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