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代码:2112020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时:90 其中讲授:38学时 实践:10学时 自学:42学时
学分:3学分
课程承担单位: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名称:环境生态工程
课程所属模块:环境科学基础(编号:08)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二、课程简介及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自然地理学》从地球表层系统学的角度,阐述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的途径和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确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理念,认识一个自然要素的变化可能使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的一般性质、特征、类型、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能够全面、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毕业要求2 工程知识】
课程目标2: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剖析解释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毕业要求3 问题分析】
课程目标3:掌握基本的地理学调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要求3 问题分析】
课程目标4: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毕业要求8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环境要求及主要教学手段方法
(一)教学环境要求
多媒体教室、专业实验室。
(二)主要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对分课堂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式进行授课。
2.教学方法
(1)课前引导,全面预习,自学相关知识;
(2)讲授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引导讨论;
(3)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营造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环境,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拓展学生知识和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安排
(一)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情况
课程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支撑的课程目标 |
|
第一章 绪论 |
讲授法、讨论教学 |
课程目标1 |
|
第二章 地球 |
讲授法、讨论教学 |
课程目标1、2、3 |
|
第三章 地壳 |
讲授法、讨论教学 |
课程目标1、2、3 |
|
第四章 大气与气候 |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列教学 |
课程目标1、2、3 |
|
第五章 陆地水与海洋水 |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列教学 |
课程目标1、2、3 |
|
第六章 地貌 |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1、2、3 |
|
第七章 土壤圈 |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1、2、3 |
|
第八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1、2、3、4 |
|
第九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
讲授法、讨论教学、案例教学 |
课程目标3、4 |
(二)教学安排
序号 |
章节名称 |
教与学内容 |
1 |
第一章 绪论 |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了解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关系。 自学要求: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关系。 学时:1学时 其中讲授:0学时 自学:1学时 |
2 |
第二章 地球 |
学习目标: 1.了解宇宙和天体的基本知识,熟悉太阳系以及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2.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3.掌握星空观测、行星观测、月面观测、日食和月食观测的基本方法。 讲授内容:熟悉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理坐标,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实践教学:目视观测:夜晚主要的天体;天文望远镜观测:夜晚主要的天体,月亮,太阳;月相观测:目测,纪录月相特征,以农历月为一个观测过程。类型:验证性。 自学要求:了解宇宙和天体的基本知识,熟悉太阳系以及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熟悉地球形状与大小及其意义。 重点:地球运动、地理坐标,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难点: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学时:10学时 其中讲授:2学时 自学:8学时 |
3 |
第三章 地壳 |
学习目标: 1.理解构造运动、地质构造过程。 2.了解大地构造学说,地质年代,地壳演化简史。 3.掌握矿物、岩石观察鉴定,地质构造观察鉴定方法。 讲授内容: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地质年代,地壳演化简史。 实践教学:矿物、岩石观察鉴定,地质构造观察鉴定。类型:验证性。 自学要求:熟悉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变,熟悉火山与地震基本知识,知道我国地震带分布规律。 重点: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地质年代。 难点:构造运动、地质构造。 学时:10学时 其中讲授:4学时 实践2学时 自学:4学时 |
4 |
第四章 大气与气候 |
学习目标: 1.掌握大气分层、大气热能,气温变化,大气湿度、大气降水等基本知识。 2.掌握大气水平运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基本知识及其关系。 3.掌握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基本概念和变化规律。 4.掌握气象要素观测方法。 讲授内容:大气分层、大气热能,气温变化,大气湿度、降水的形成、类型、时间变化、地理分布。大气水平运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 实践教学:气象要素(大气湿度、气温、气压、风、降水、蒸发量、日照、云量)观测,气候类型判别。类型:综合性 自学要求:熟悉大气的成分,大气质量,大气压力、标准大气等基础知识。了解蒸发和凝结基本知识,理解水汽凝结现象。 重点:大气热能变化、大气降水、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气候和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 难点:大气环流、气候和气候系统。 学时:16学时 其中讲授:6学时 实践2学时 自学:8学时 |
5 |
第五章 陆地水与海洋水 |
学习目标: 1.掌握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理论与应用。 2.掌握不同水体理论知识及其联系。 讲授内容: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及其分类,海水的运动,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的补给、分类。湖泊与沼泽。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运动以及分类。 实践教学:水位观测、流量测验、河流泥沙含量测验。类型:综合性。 自学要求:熟悉地球上水的分布、中国水资源分布及现状。了解海洋的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区分。熟悉近百年以来海平面的变化规律。了解冰川基本知识,包括冰川类型、地球上的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重点: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海水的运动,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的补给、分类,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运动以及分类。 难点: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水情要素,河川径流,河流的补给,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运动。 学时:18学时 其中讲授:10学时 自学:8学时 |
6 |
第六章 地貌 |
学习目标: 1.掌握不同地貌类型及其成因。 2.掌握地形图地貌判读方法。 讲授内容: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和黄土地貌。 实践教学:地形图的地貌判读,遥感影像的地貌判读,河流地貌观察。类型:验证性。 自学要求:了解冰川地貌、海岸地貌和海底地貌。 重点: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风化作用、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难点: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化过程。 学时:8学时 其中讲授:4学时 实践2学时 自学:2学时 |
7 |
第七章 土壤圈 |
学习目标: 1.掌握土壤形成基本规律,土壤物质组成及其作用。 2.掌握土壤类型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讲授内容:土壤形态,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相互作用,成土因素学说,土壤形成基本规律。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类型特征。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实践教学:土壤含量、容重、比重和孔隙度测定,土壤机械组成测定。类型:综合性。 自学要求:理解土壤的含义,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主要成土过程,了解中国土壤分类体系。 重点: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相互作用,土壤形成基本规律,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土壤类型特征,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难点: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相互作用,土壤形成基本规律,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学时:14学时 其中讲授:6学时 实践4学时 自学:4学时 |
8 |
第八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
学习目标: 1.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及其反馈。 2.掌握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基本概念。 讲授内容:生物与环境、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基本概念串讲。 自学要求:了解地球生物起源、分类及演化,理解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织建交互关系,了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陆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类型,理解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优化原理。 学时:10学时 其中讲授:4学时 自学:6学时 |
9 |
第九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
学习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理念。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的尺度、相互关系。 讲授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能量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地带性规律,地域分异的尺度、相互关系。自然区划,人地关系。 自学要求:掌握土地的含义与土地分级,土地的分类,了解土地评价。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地带性规律,自然区划,人地关系。 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地带性规律,人地关系。 学时:5学时 其中讲授:2学时 自学:3学时 |
合计 |
讲授:38学时 实践:10学时 自学:42学时 |
五、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及能力考核标准
(一)考核评价方式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考核内容及占比(%) |
考核评价方式 |
课程目标 |
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的性质、特征、类型、分布及其相互关系:30 2.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20 |
1.课堂测试 2.线上测试 3.作业 4.期末考试 |
1 |
1.识别常见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剖析其发生原因:20 |
1.课堂讨论 2.线上测试、讨论 3.作业 4.期末考试 |
2 |
1.具备基本的地理学调查方法和技能:10 2.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 |
1.实践操作 2.实验报告 |
3 |
1.具备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10 2.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10 |
1.课堂表现 2.课堂讨论 3.期末考试 |
4 |
(二)课程成绩构成
综合成绩=过程考核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
依据理实一体课程特点,过程考核主要由实验成绩20%和网络教学平台统计成绩20%组成。
网络教学平台统计成绩,由平台任务完成情况、访问次数、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在线阶段性考试、签到等学习活动组成。
考核方法 |
考核内容 |
百分比 |
备注 |
平时考核 |
参与性活动:包括考勤,访问视频、课件,参与讨论、互动等 |
10% |
过程考核 |
评价性活动:包括作业、测试等 |
10% |
||
实验报告 |
实验操作规范,结果准确 |
20% |
|
期末考试 |
课程全部内容,闭卷考试 |
60% |
期末考核 |
(三)能力考核标准
(1)参与性活动:主要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打分。根据需要,选取1项或几项作为参与性活动的成绩,其具体比例由授课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参与性活动可在网络课程平台自主完成,如考勤情况,在网络平台自动统计学生的出勤、请假情况等,并汇总成出勤率。其它线上访问、讨论、互动等成绩也可以从网络平台上直接下载。
(2)评价性活动,主要根据学生在线学习达成度进行评价。根据需要,选取1项或几项作为评价性活动的成绩,其具体比例由授课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成绩可从网络平台直接下载。
(3)实验成绩:
优秀(90分以上):实验步骤正确,操作规范,实验报告叙述详细,概念正确,语言表达准确,结构严谨,实验存在问题分析详细透彻、全面,结果准确。
良好(80分—89分):实验步骤正确,操作基本规范,实验报告叙述较详细,概念正确,语言表达较准确,结构严谨,实验存在问题分析详细,结果正确。
中等(70分—79分):实验步骤正确,操作基本规范,实验报告叙述较详细,语言表达较准确,实验存在问题分析较详细,但不全面,结果正确。
合格(60分—69分):实验步骤基本正确,操作基本规范,实验报告叙述简单,语言表达不准确,实验存在问题分析没有分析,结果有误差。
不合格(60分以下):实验步骤或操作出现问题,实验报告叙述简单,语言表达不准确,实验存在问题分析没有分析,结果错误;或者基本抄袭;或者没有提交。
(4)期末考试:满分100分,评价依据为试卷、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90分以上为优秀,80分—89分为良好,70分—79分为中等,60分—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六、课程参考书及辅助学习资源
(一)建议使用教材
1. 伍光和.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二)主要参考书
1. 刘南威. 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年.
2. 王建.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
3. 杨士弘. 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年.
(三)辅助学习资源
1. 自然地理学, 主讲: 陈效逑, 北京大学.
http://www.1ketang.com/vod/77-play.html?77-0-1
七、其他说明
制定人:程立平 职称:副教授 制定时间:2019年6月
审订人:程国斌 职称:教授 审订时间:2019年6月
审批人:贺国旭 职称:副教授 审批时间:2019年6月
制定依据:依据2018年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
执行对象:从2019级学生开始执行。
版权所有 平顶山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您好,您是第 位访客